摘要:手机welcome购彩中心娱乐【vegetables.ivoriesands.com】是一家专门化的真人在线网络娱乐平台,大家可以将手机welcome购彩中心娱乐后进行注册和参与游戏,手机welcome购彩中心娱乐不仅仅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游戏而且还给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奖励。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低碳出行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
北京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排名第一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本市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超全市一半

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2022年以来,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被动式近零碳(能耗)示范项目等12个项目获评为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明登历表示,今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凭借低碳试点整体工作进展较快、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和形成多项创新做法等特点,在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在北京落地”,明登历说,北京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基于此方法学,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借助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情况、核算减碳成效。“这是全国第一个具备落地资格的氢能领域碳减排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达2.4万吨。经审定签发的减排量可作为碳排放抵销产品,参与北京碳市场交易,产生的收益返还车辆所属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明登历表示,依托北京试点碳市场,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碳普惠平台收集的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经审定后,可在北京试点碳市场交易,用于重点碳排放单位配额清缴抵销或主动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截至今年9月,共签发低碳出行碳减排量12.7万吨,大部分已出售至重点碳排放单位用于碳排放履约,所得资金通过碳普惠平台回馈参与低碳出行的公众,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发布MaaS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评估方法;平台企业积极响应,实施低碳出行项目;公众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碳普惠平台,完成碳普惠注册后,低碳出行即可实时获得碳减排量。获得的减排量既可用于植树、修桥、低碳冬奥建设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平台上兑换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公交地铁充值卡等激励。
截至今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有力推动了交通领域碳减排进程。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减排,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提高适应气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北京经验”。(北京晚报记者 骆倩雯) 【编辑:陈海峰】

中新网郑州11月27日电 (王宇)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已进入收官阶段,目前河南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11月27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提升应急应战能力,护航河南安全发展”。当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副厅长李长训在回答中新网记者提问时表示,三年多来,河南省普查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王宇 摄
据了解,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被列为“九项重点工程”第一项工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0年8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

李长训介绍,河南全省30多万名普查人员参与了3年的普查工作,基层社区(村)人员、志愿者等也参与了这次普查调查,共获取全省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5大类致灾因子和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承灾体风险要素信息,全面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的普查调查,数据质检、汇交,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
此外,全省地质部门完成灾害普查面积55004.57平方千米;住建部门调查房屋建筑6214万多栋、市政供水供气管网总长度12419公里;水利部门主要完成了洪水灾害致灾、干旱灾害致灾等调查;交通部门采集风险点10189处;气象部门主完成数据类成果42.2万条,图件类成果1.1万份;林业部门完成乔木林标准地1581个,灌木林标准地197个,大样地178个,样本采集达3249份;地震部门完成全省6000余口钻孔数据录入和1:25万地震构造图编制;应急部门已完成数据类成果47万多项,同时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综合评估区划报告175份。
当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金瑞科在发布会上透露,河南省财政厅向应急部、财政部申报7支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其中4支队伍被命名为国家队。另外,国家消防救援河南机动队伍已经组建,首批360余名指战员已进驻河南。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共建有自然灾害类、安全生产类应急救援队伍5.6万支,101万人,其中县乡村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达5.5万支、91万人。(完)